近日,广船国际有限企业为希腊Dynacom企业建造的全球首艘载重量为4.45万吨的极地凝析油船“BORIS SOKOLOV(鲍里斯·索科洛夫)”号在广州南沙签字交付,并于当天下午在广船国际造船码头解缆起航。据了解,该船计划经韩国釜山稍作停留后继续北上,沿北极航线穿越白令海峡,直奔俄罗斯亚马尔萨贝塔港。 “船东非常急着要船,该型船原本还有1艘一模一样的1号船在欧洲建造,那艘船的建造合同签订时间比大家这艘船早1年,但现在交船时间严重滞后,所以船东决定把大家这艘船调整为1号船,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造船的雄厚实力。”广船国际极地凝析油船项目经理周圣平先容说。 自发到码头为这艘极地凝析油船送行的广船国际员工有很多,他们大都是从这艘船开工起就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的。这艘船于2016年年底开工,近700个日日夜夜,凝聚着参建人员太多的心血。在这一刻,都化成了他们脸上的喜悦和手机里的照片。 破冰就像切豆腐 凝析油是指从凝析气田或者油田伴生天然气凝析出来的液相组分,属于开采液化天然气(LNG)所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又称天然汽油。凝析油的主要成分是C5至C11+烃类的混合物,并含有少量的大于C8的烃类以及二氧化硫、噻吩类、硫醇类、硫醚类和多硫化物等杂质,其馏分多在20~200摄氏度,挥发性好,是生产溶剂油的优质原料。随着亚马尔LNG油气田的逐步投产,大量凝析油急需这种具备破冰能力的特种船舶前去运输出来。 “这艘船就是为挑战北极地区极寒天气而生,按照俄罗斯船级社最高冰区级别——Arc 7级破冰能力设计,能全年在无破冰船引航的条件下飞行和供应凝析油。”周圣平说。 要想在冰天雪地的北冰洋飞行,没有一点真本事可不行,否则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冻住。这艘船的船艏和船艉都安装了由特种材料制成的冰刀,遇到1.8米厚以下的冰层和15米以下的冰脊,她可以像刀切豆腐一般直接碾压过去。 这艘船没有舵,转向、前进和后退都靠安装在艉部的两个目前全球最大的吊舱式推进器。这种吊舱推进器可以在360度内水平转动,以实现船舶前进或后退。因此,这艘船可实现艏艉双向破冰,其中艏部可破1.8米厚的冰层,艉部可破1.5米厚的冰层,并能保持2节以上的航速,这在目前世界上运营的破冰船中绝无仅有。 铸剑凝聚广船心 这艘船具有“破冰”和“成品油船”的双重特点,是将“破冰”和“油船建造”两方面的技术优势进行完美结合。 广船国际在成品油/化学品船这一细分市场上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该企业早在2008年就成功建造了首艘5.18万吨1A级冰区加强型成品油/化学品船,2016年又先后为亚马尔项目建造交付了“Audax(奥达克斯)”号和“Pugnax(普拉克斯)”号2艘Arc7级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因此在建造技术和建造经验方面都具备优势。然而,这艘船作为一种全新的船型,而且她的动力系统采用目前全球最大的吊舱式推进器,还是给施工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转舵模块与船体对接的地方是一个直径达6米多的大法兰,这个大法兰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法兰平面的粗糙度为6.3微米,而且必须要在现场进行机械加工。广船国际舾装部机装课专门选调经验丰富的师傅对现场作业环境进行仔细勘察,因地制宜地设计制作了一套刀具工装,成功攻克了现场加工难关。 工装解决了,刀具又是个难题。船舶在飞行时,这个大法兰是船体受力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因此采用的是强度大的高硬度钢,普通刀具很难切得进去。通过在现场作业的师傅不断摸索,多次更换刀具进行试验,才最终完成了法兰平面的机械加工。 2018年6月,总重量达到275吨的2个吊舱式推进器运抵船坞准备安装。“别看它体积大,但其实很‘脆弱’,安装时不能受到碰撞,而且它的形状不规则,要将它毫厘不差地安装到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广船国际舾装部机装课的钳工师傅说。 为此,广船国际生产支援部起运课联合工法部巧妙地利用运输分段的平板车制作了一套运输工装,不仅把不规则的吊舱推进系统稳稳地卡在了运输工装上,还能实现上下左右各个维度的轻微调节。 据先容,推进模块与转舵模块的对接,就像把两个大法兰用螺栓连接起来,这不仅需要保证转舵模块上的螺栓孔与推进模块上的螺栓孔准确对齐,还需要保证接触面保持平行,整个对接必须严丝合缝,误差不超过1毫米。 连接推进模块和转舵模块的螺栓直径达到72毫米,和成年人的手臂一般粗。为减少环境温度的变化对安装精度造成影响,40多个螺栓要在4小时内安装到位,而且还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螺栓拉紧。 通过前期精心策划,广船国际各参建部门员工齐心协力,一气呵成,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螺栓拉紧工作。 确保进度出奇招 一场秋风一场寒。2018年入秋之后的第一场冷空气于10月中旬杀入华南,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相遇后,便形成了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眼看着这艘船的交船期日益逼近,再等下去已经没有退路。为了确保主甲板的涂装进度,2018年10月18日,广船国际涂装部决定启动该船主甲板涂装突击。 甲板涂装最怕下雨,打磨得干干净净的甲板面,遇到一点雨水就会生锈,这也就意味着又要重新打磨。怎么办?劳动人民从来都是智慧无穷,涂装部员工决定把整艘船的甲板面都用彩条布包起来,总面积大约有6000平方米,相当于14个标准篮球场那么大。 2018年10月18日凌晨5时,当大部分人还在熟睡的时候,涂装部员工已开始忙碌起来,十几个管理人员带领着230多个打磨工,开始了该船的主甲板打磨作业。当天早上8时,果然又下起了雨,但由于预防措施做得足, 老天也只能“干瞪眼”。 就这样争分夺秒,步步为营,广船人夺下了一个又一个生产节点,仅用时2年,就完成这样1艘技术含量极高的特种船舶建造。 “从前的‘中国制造’常常被认为是低端产品,但随着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大家在船舶制造领域已经逐步赶上和超越发达国家。当前,大家正在全力以赴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艘高技术的极地凝析油船就是大家转型升级的代表性产品。”周圣平说。 作为中俄在北极圈合作的首个全产业链项目,亚马尔LNG项目是“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这不仅将带动俄罗斯能源产业和边疆地区发展,还能够丰富我国清洁能源供应,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对中国海外能源合作、提升中国在世界能源市场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这艘船建成投入运营,无疑再次把“中国制造”的红旗插到人类探索和开采极地冰区丰富自然资源的最前沿阵地上。(彭永桂)